肛裂應該如何治療?
原則是軟化大便,保持大便通暢,制止疼痛,解除括約肌痙攣,中斷惡性循環(huán),促使創(chuàng)面愈合。具體措施如下:
(一)保持大便通暢
口服緩瀉劑或石蠟油,使大便松軟、潤滑,增加多纖維食物和改變大便習慣,逐步糾正便秘的發(fā)生。
(二)局部坐浴
排便前后用1∶5000溫高錳酸鉀涂液坐浴,保持局部清潔。
(三)肛管擴張
適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并不并發(fā)乳頭肥大及前哨痔者。優(yōu)點是操作簡便,不需要特殊器械,療效迅速,術后只需每日坐浴即可。方法:局麻后,病人取側臥位,先以二食指用力擴張肛管,以后逐漸伸入二中指,維持擴張5min。在男性應向前后方向擴張避免手指與坐骨結節(jié)接觸而影響擴張,女性骨盆寬,不存在此問題。肛管擴張后,可去除肛管括約肌痙攣,故術后能立即止痛。擴張后,肛裂創(chuàng)面擴大并開放,引流通暢,淺表創(chuàng)面能很快愈合。但此法可并發(fā)出血、肛周膿腫、痔脫垂及短時間大便失禁,復發(fā)率較高是其不足。
對經久不愈,非手術治療無效的慢性肛裂可采用以下的手術治療。
1、肛裂切除術即切除肛裂及其周圍的三角狀皮膚,在局麻或腰麻下行梭形或扇形切口,全部切除前哨痔、肥大肛乳頭、肛裂、必要時垂直切斷部分內括約肌。該法優(yōu)點是病變全部切除,創(chuàng)面寬大,引流通暢,便于肉芽組織從基底生長,但其缺點是留下創(chuàng)面較大,傷口愈合緩慢。
2、內括約肌切斷術內括約肌具有消化道不隨意環(huán)形肌的特性,易發(fā)生痙攣及收縮,這是造成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,故可用內括約肌切斷術治愈肛裂。一般部分內括約肌切斷術很少引起大便失禁。方法有以下3種。
?。?)后位內括約肌切斷術:截石位或俯臥位,在局麻或全麻下,用雙葉張開或肛門鏡顯示后正中肛裂,直接經肛裂處切斷內括約肌下緣,自肛緣到齒線,長約1.5cm,內、外括約肌間之組織也應分離,有時也切開外括約肌下部,以利引流。如有炎癥肛竇、肥大乳頭或外痔,可同時切除。傷口開放,自行愈合。但傷口愈合緩慢,偶有“鎖洞”畸形,影響肛門功能不良者,不宜行此手術。
?。?)側位開放性內括約肌切斷術:摸到括約肌間溝后,在肛門緣外側皮膚做2cm孤形切口,用彎血管鉗由切口伸到括約肌間溝,顯露內括約肌后,用兩把彎血管鉗夾住內括約肌下緣,并向上分離到齒線,在直視下用剪刀將內括約肌剪除一部分送活檢,證實是否為括約肌,兩斷端結扎止血,用絲線縫合皮膚。該法優(yōu)點:手術在直視下進行,切斷肌肉完全,止血徹底,并能取組織做活檢。
?。?)側位皮下內括約肌切斷術:局麻后,摸到括約肌間溝,用眼科白內障刀刺入到內、外括約肌之間,由外向內將內括約肌切斷,避免穿透肛管皮膚。該法優(yōu)點:避免了開放性的傷口,減輕痛苦。傷口愈合快。缺點:切斷肌肉不夠完全,有時易出血。因此該手術只適合于有經驗的醫(yī)生。Marti(1994)主張在側位皮下內括約肌切斷術中將B超旋轉探頭插入肛管直腸內,在切斷肌肉后立即用B超旋轉探頭檢查內括約肌是否已剪斷,并能查出其范圍,此探頭可免除術者手指插入直腸,而幫助手術操作。以上兩法都可同時切除外痔和肥大乳頭。



![[object Object]](https://file.youlai.cn/cnkfile1/M02/3E/4B/5FB066E0DE4F5658D3EBD889D42A3E4B.jpg?x-oss-process=image/resize,w_360,m_lfit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