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 2017-04-04來源:網絡
日前,河南省洛陽市洛寧縣衛(wèi)計委公布了對此前精神病患者傷醫(yī)事件的處理報告。2月24日,一位精神病患者襲擊他人,事件造成3名女性精神病患者死亡,一名女性精神病患者受傷。
精神病患者屢屢傷人,據統(tǒng)計,近10年來,我國各精神病院累計收治肇事肇禍精神病患者7.5萬例,有殺人行為者約占30%。
精神病患者在社會上屬于弱勢群體,經濟能力普遍比較差,很多病人和家庭因病致貧,因病返貧。精神病人往往需要長期甚至終生服藥治療。在這種情況下,醫(yī)院還不得不從這些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中掙得些許微利,否則醫(yī)院無法生存,醫(yī)護人員的安全問題更是無從談起。
對于醫(yī)護人員的安全問題,更多的需要他們自己的防護。
以下狀況提示病人可能出現暴力行為
幻覺。包括幻視,即在沒有視覺刺激時出現視覺想象的體驗,如簡單的光、單色的顏色、單個物體,或者復雜的情景性場面,甚至可能非常鮮明生動;幻嗅,能聞到一些難聞的、令人不愉快的氣味;幻味:品嘗到食物內有某種異常的特殊刺激性味道,因而拒食;幻觸,感到皮膚有某種異常的感覺,如蟲爬感、蟻走感、針刺感、液體流動感等。
幻聽。即患者聽到實際并不存在的聲音,令患者深信不疑。特別是命令性的幻聽,那聲音命令患者傷害自己或他人,病情嚴重的患者很難抗拒。有時是評論性幻聽,這時病人憑空聽到有人在評價他、罵他,因此易懷恨在心。
妄想。一是關系妄想,患者堅定地認為,周圍人的一舉一動都是針對他的。二是被害妄想,認為周圍人要加害于他。妄想讓患者深信不疑,覺得環(huán)境充滿敵意,搶先下手傷害其妄想對象。
如果發(fā)現這些癥狀,醫(yī)護人員一定要特別加以關注。它們顯示病人正處于嚴重的精神混亂狀態(tài),有可能會實施暴力行為。
如何避免精神病人的攻擊行為?精神科專家們介紹了一些基本原則與技巧。
首先要理解病人。日常接觸中,既要看到病人病態(tài)心理活動的一面,也要看到他們有正常心理活動的一面。不能根據患者平常表現如常,就忽視其病態(tài)心理表現,認為患者是“裝病”“故意搗亂”而和他們賭氣,引起不必要的爭執(zhí);也不能僅看到其病態(tài)心理的一面,就過于遷就患者,處處順從,以至于患者恃病無恐,為所欲為。對待患者,要用尊重、理解的心態(tài),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要求;如果要求是無理的或難以滿足時,要心平氣和地解釋清楚,不要哄騙患者,否則將使患者產生不信任感。
其次要注意交流技巧、控制個人情緒。與患者交往時,言語態(tài)度要真摯和藹,不要對病人流露出恐懼或厭惡的表情。對有幻覺妄想的病人不要與之爭論、企圖說服他們,不要隨便碰觸患者的身體,以防被誤認為是有意的傷害行為,切忌在其面前與他人低聲耳語,以免引起其猜疑。
另外,患者流露的非言語信息也同樣重要。如患者突然側耳傾聽,多半說明他有幻聽;當患者雙目圓睜、表情憤怒、呼吸急促、來回走動時,表明此刻情緒激動,絕對不要刺激他。而一直恢復很好的患者突然陰郁孤僻、煩躁不安,則說明可能有病情反復,應促其就診。如果判定患者確實有實施暴力的危險,可暫時對他實行保護性約束,用長的軟布之類將其控制。
面對精神病患者攻擊需應對有方
無論如何小心,有時也可能面臨精神病人猝不及防的攻擊性暴力。這時一定不要慌張,尖聲驚叫、奔跑都有可能刺激患者;也不要突然或大幅度地動作,避免患者受驚。
這時,先以和藹態(tài)度說服患者。接觸時應站在他的側面,盡量在其攻擊范圍之外,先穩(wěn)定患者的情緒。與此同時,設法求援。切不可獨自上前搶奪患者手中的物品。應采取分工合作的辦法,由一人在前面吸引其注意力,其他人從背后將其抱?。换蛞悦薇坏任飳⒒颊哳^部蒙??;或從對面向患者面部突然大量潑水,趁其受驚慌亂,將其制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