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經系統(tǒng)規(guī)范化的藥物治療仍不痊愈,或懷疑有癌變的胃潰瘍(即頑固性潰瘍),或胃潰瘍出現(xiàn)幽門梗阻、胃穿孔、胃出血等并發(fā)癥者,最有效的治療手段是施行胃大部(分)切除術。胃大部切除術是指切除胃的遠端2/3部分,臨床上稱之為遠端胃大部切除術。那么為什么潰瘍要切除胃的遠側2/3呢?胃切除了這么多會不會影響消化功能?少切除點不行嗎?這是患者常常困惑不解的問題。要回答和理解這些問題必須先了解一下胃的生理功能及其功能分區(qū)。(如圖1所示)
圖1:胃的大體解剖模式圖
如圖1所示:胃位于左上腹部,分為上下兩口,大小兩彎,前后兩壁。胃的入口叫賁門,向上與食管相連接,胃的出口叫幽門,向下與十二指腸相連接。胃的上緣叫胃小彎,下緣叫胃大彎。并且分為4個區(qū)域,分別為賁門部、胃底部、胃體部和幽門部;幽門部又分為左右兩部分,左側叫幽門竇,也叫胃竇,右側叫幽門管。胃體和胃竇在小彎交界處叫胃角。胃粘膜解剖區(qū)域不同,其細胞分布和其承擔的生理功能也不同。
胃的主要生理功能:胃主要有五大生理功能。1.接納、儲存食物功能。2.消化和吸收功能:通過胃的蠕動及其分泌的胃酸、胃蛋白酶的協(xié)同作用等對食物進行機械和化學的消化(初級消化)。3.運輸和排空功能:將初步消化、研磨的食物排入十二指腸和空腸,進行進一步消化吸收。4.防御功能:胃的黏膜屏障、胃酸、分泌型免疫球蛋白lgG,lgA以及淋巴組織等,可防止病原菌及異物的侵入。5.分泌功能:胃可分泌胃酸(鹽酸)、胃蛋白酶、胃泌素、胃動素、生長抑素等。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。它們是食物消化不可缺少的生物化學物質。
胃酸(即鹽酸)是胃粘膜的壁細胞產生的,如果鹽酸分泌過多、過盛,在胃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造成胃粘膜的損傷,使其作用局部胃粘膜潰爛而形成潰瘍,這是胃、十二指腸潰瘍形成的基本機制。真是"成也蕭何敗也蕭何"!最近幾年發(fā)現(xiàn)條件致病菌胃幽門螺旋桿菌也在此時趁虛而入,參與了對胃粘膜的破壞活動。(如圖2)
圖2:我們手術切除的巨大胃圖
由下面的模式圖(圖3)更清楚地看到,胃粘膜分泌鹽酸的壁細胞大部分分布在胃的遠側2/3區(qū)域;另外,胃竇部的胃粘膜G細胞還分泌胃泌素,胃泌素通過神經體液反射引起胃酸的分泌。再者,胃十二指腸潰瘍幾乎都發(fā)生在胃的遠側2/3區(qū)域。
胃粘膜分泌胃酸的壁細胞區(qū)域分布情況
具備手術指證的胃、十二指腸潰瘍手術需要切除胃遠側2/3區(qū)域的原理就在這里。胃遠端胃大部切除術可謂一石數(shù)鳥:1.切除了胃粘膜分泌胃酸的大部分壁細胞,使胃酸分泌顯著減少,這就消除了胃、十二指腸潰瘍形成的最主要危險因素;2.切除了胃竇部粘膜分泌胃泌素的G細胞,掃除了胃酸分泌的幫兇;3.最主要是切除了潰瘍病灶,解除了潰瘍癌變、出血、穿孔及幽門梗阻等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的風險。
如果胃切除范圍不夠,只切除了一半或者一部分,那么胃粘膜分泌胃酸的壁細胞有較多殘留,會引起殘余胃的潰瘍復發(fā),和胃腸道重建的胃腸吻合口的部位發(fā)生潰瘍、出血情況,嚴格講意味著手術失敗。
胃大部切除術對患者消化功能的影響是暫時的,術后要注意飲食,少食多餐(每天進食4—5次),吃既有營養(yǎng)又好消化的食物。從全流食逐漸過渡到半流食、普食,一般情況下,遠側胃大部(分)切除手術后一年左右,剩余的1/3左右的殘余胃會長大成接近原來正常大小,并逐漸恢復正常的消化功能。所以,不必擔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