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 2017-03-25來源:網絡
據經濟之聲《央廣財經評論》報道,廉價藥短缺、斷供,醫(yī)院與患者求而不得。近年來,這種情形時有發(fā)生。
最近多家媒體紛紛報道,國內青光眼手術必備藥絲裂霉素出現斷供,而這種藥物的缺乏已經使得青光眼手術的成功率受到了明顯影響。事實上,近年來國內類似的斷供事件發(fā)生已是屢見不鮮,如心臟手術用藥魚精蛋白、治療心臟衰竭的搶救用藥西地蘭注射液等都出現過嚴重斷供局面。廉價藥為何一“藥”難求?
復旦大學公共衛(wèi)生學院教授、上海市衛(wèi)生發(fā)展研究中心首席顧問胡善聯(lián)就此話題作出點評。
胡善聯(lián):“為什么有很多廉價藥在市場上會出現斷供?從一般的經濟學觀點來看,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這些藥品的供需不平衡,也就是說供應少,臨床需求比較高。上述談到的幾個廉價藥都是臨床所必須的,但為什么藥企不愿意生產?眾所周知,一般商品的供應與需求都由價格所決定,假定一個藥品的定價太低,生產企業(yè)沒有利潤也就沒有積極性去生產這類藥品,所以就會造成市場上這種藥品的短缺。
回顧一下藥品的價格制定,以往是由國家發(fā)改委制定最高零售價,而現在往往是通過各個省市政府或者藥品招標機構進行藥品的招標,招標中間確定不同類藥的價格。假定這類藥的生產企業(yè)很多就會形成很激烈的競爭,競爭當然包含兩個方面,一是藥品的質量高低;二是藥品的價格高低。假定通過招標采購后,如果招標價格太低,藥企就沒有積極性去生產這類藥品,所以造成斷供,這是一種市場的自然行為。
而往往這些短缺的廉價藥品是臨床所必須的,針對特殊治療的疾病,對其有特殊的要求。所以解決廉價藥短缺、斷供的問題就要需要發(fā)揮好政府和市場‘兩只手’的作用。
從政府角度來講,首先應該適當地提高短缺藥品的價格以鼓勵藥企甚至配送企業(yè)的積極性。其次,政府要設置定點企業(yè)進行生產,以保證這類藥品的正常供應。
再者要進行定期的檢測,不同省份可能短缺藥品的種類不一,所以要及時組織再生產,并且針對可替代、更新的藥品事先進行淘汰、更新。因此各省市要定期動態(tài)地調整短缺藥品目錄,制定短缺藥品的管理辦法等。
從企業(yè)角度講,既要考慮到經濟利潤,同時也應該承擔起企業(yè)的社會責任,即對一些必須的藥品,短期以內藥品價格還不能調整的,企業(yè)應該發(fā)揮企業(yè)的公益性,對社會做出一些貢獻。同時從社會角度,呼吁社會引起廣泛關注,及時組織生產這些廉價藥以防患于未然?!?/p>